累计创新项目100余项——记港口控股集团省劳动模范袁宏伟

发布日期:2021-08-23 浏览次数:作者:港口控股集团工会 编辑: 审核:

随着码头生产不断变化以及公司的整合发展,一批批在学习实践当中脱颖而出的技术工作者大量涌现,东方港务分公司墟沟西作业区技术设备室经理、党支部副书记袁宏伟就是其中一位。

29年来,袁宏伟一直致力于港口件杂货装卸工艺、工属具的研发,累计创新项目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9项、交通行业优秀QC成果4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他为公司件杂货作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公司件杂货作业效率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全国港口行业中树立了胶合板、工程机械、钢材等多个货种的“装卸品牌”。

 

技术创新不停歇  工匠精神永不息

秉承港口一代代“老码头”的奋斗精神,袁宏伟用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成为港口装卸工艺创新的领跑者。

 

3.JPG

 

面对纷繁复杂的件杂货装卸作业情况,总是习惯行走于码头的他,善于在现场作业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020年,在一次胶合板装船作业时,他发现吊装编织带容易被胶合板的铁扎带割裂,给人员作业及货物堆码带来安全隐患。回到工作室,他就开始不停地思考琢磨,一遍遍地进行数据测算;锤子、钳子、剪刀等各类试验工具在桌面上摆得满满当当,破损编织带、铁皮等试验废料也铺了一地。经过好几天废寝忘食地模拟、改进,他终于研究出理想方案,经与专业厂家反复沟通确认,成功研制出防切割编织带,“扼杀”了一处安全隐患。

在装卸工艺创新的道路上,袁宏伟二十多年如一日,小发明、小改造一项接一项,解决了生产中不少棘手的问题。在2018年“活牛接卸平台”的创新项目中,他多次进行广泛学习和现场调研,单是设计图纸就改了20余次。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平台与船舶跳板连接可能存在因涨潮造成跳板忽高忽低的现象,他制作了“连接板”以应对跳板的变化。“活牛接卸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为连云港港首次成功接卸活牛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后续的相关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技术管理找突破  劳动精神伴日常

一直以来的不断努力和丰富的岗位阅历,让袁宏伟实现了各类工属具创新、多功能机械改造、标准化电气研究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也因此,他逐渐意识到,作为公司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只搞技术而忽视管理,是不够全面的。

 1.JPG

 

2019年起,袁宏伟以设备的“管、用、养、修”四个环节作为出发点,提出并牵头建立了设备管理评价、设备检查、设备防风以及设备防自燃(正在完善)4个体系内容,从技术管理、现场管理、事故分析和防范、安全评估4个方面建立健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设备层层定责、管理上下一致、整体融会贯通的长期运行机制。

此外,他还结合自身多年工属具管理工作经验,深入组织和推进工属具标准化工作。首先,针对“非标”工属具进行本质安全管理,从研制和验收流程抓起,规范了工属具产品研发结构设计的图纸审核、用料规格的参数核对以及初期产品的实用测试等内容;其次,对工属具的本质安全状况进行日常状态监测、统计,包括高架漏斗的支腿变形量、倒包平台的中心下沉量等,有效实现“问题产生早知道”;最后,针对标准产品(大到抓斗、吊具,小至钩头、卸扣),结合技术参数制定合理且实用的检查、使用标准,特别是对卸扣与连接环这一标准产品与非标产品配合使用进行了重点强调。一系列科学有效管理创新内容的实施,使得墟沟西作业区整体设备管理工作连续多年得到上级设备管理部门的好评。
2020年以来,墟沟西作业区钢材类货物持续上量。这类货物厚度薄、长度较长,在卸车堆场时需两台叉车同时抬吊作业,给设备保障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作业区原本打算外租叉车来满足生产需求,但市场上外租叉车费用较高。作为设备管理负责人,袁宏伟带领他团队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召开项目专题会进行研讨,最后提出了“扩大机械使用范围”的设想。根据设想,“36吨正面吊钢板吊具”“25吨叉车加装货叉来满足单台机械作业长型软钢板”等项目应运而生,在保障公司生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言传身教助提升  劳模精神永传承

为了有效带动、促进工作室成员及其他人员技术稳步提高,袁宏伟每年都会组织开展“TET”等综合技术培训12项次以上,近年来累计参培人员超过1000人次。他还尝试采用年终考核机制,以每年完成的技术改进项目、创新论文等为评价指标,让全体成员都能得到一份客观的年终技术工作评价。

 

4.JPG


经过四年的试运行,该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成员创新的积极性,在公司内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已培养助理工程师8名,其中5名工作室成员凭借这一技术履历累积的平台,成功晋升工程师职称。
袁宏伟始终坚信,作为港口人,不论身在何种岗位,他们的肩上都有同样的使命,那就是为港口“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如今,袁宏伟的创新成果,不仅带来更多关注的目光,而且正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工作者,时刻诠释着“初心不忘,匠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