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

发布日期:2016-11-04 浏览次数:作者:admin 编辑: 审核:

近年来,连云区总工会广泛深入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引领广大职工学赶劳模、创新创造,为推动连云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目前,全区劳模创新工作室18个。其中,省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4个(培训服务型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 、技术攻关型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 、技能传授型劳模创新工作室10个)。据统计,全区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创经济效益近8000多万元,申请专利达20多项,累计培训职工800人次,其中300名职工提高了技术等级。

一、提档升级,打造工会工作新品牌

通过黄天峰、龚成兵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探索,区总工会逐步认知到,劳模在职工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不仅能凝聚基层的能工巧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激励更多职工学习技术、提升技能,有效调动了职工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劳模领衔的团队创新模式值得总结、提升、推广。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由此在全区拉开帷幕,并逐步打造成为连云工会工作的新品牌。

(一)抓试点,提炼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经验。2012年,连云港久和混凝土有限公司为提高生产效率难题,以市劳模黄天峰的名字命名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全厂选拔技术员工与劳模结对帮带,开展技术攻关,仅有6个月时间取得丰硕成果。通过调整原材料进主机的投料顺序及采用“水泥裹石”搅拌法,为每生产一车混凝土节省28-30秒时间,同时采用此法搅拌后混凝土性能更佳。这样每生产一车混凝土共节省时间46-50秒,生产效率提高20%左右,预计全年共降低用电46000余度。仅电费一项节省将近5万余元。区总工会及时总结推广久和混凝土有限公司经验,得到省总经济部长充分肯定并亲临现场指导。近年来,区总多次在该单位召开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场交流观摩会,要求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抓措施,增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力。一是建章立制,夯实创建基础。区总转发了《连云港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连工发[2012]43号)文件,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列入全区工会工作评比考核目标,调动了街道、直属单位工会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创新能力。区总工会主动与大港职中合作,委托该校为企业劳模、技术能手进行技术再培训,实施“百名班组长成才”计划,同时不定期邀请专家进企业现场指导等,促进劳模工作室整体水平提升。三是分类指导,拓宽创建范围。云山街道取它山之石,全新打造龚成兵劳模创新工作室,放大菌食品产业效益;开发区工会注重生产研发企业劳模工作室创建,注重技术攻关、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增强祁洪波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新产品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墟沟街道坚持开展劳模“四进”活动,展开创建工作。

(三)抓宣传,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影响力。2012-2015年,区总工会根据省市关于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标准要求,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8个,并将高玉年劳模研发“食品级高纯无水醋酸钠生产工艺”项目直接转接给区科技局,帮助申请建设市科技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得市经信局和市科技局的批准。何少萍、高玉年劳模入选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王建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先进事迹进东部城区BRT站台橱窗,成为市民学习楷模。2014年,多次组织全区职工开展学习赵帅活动,鼓励职工坚持岗位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创新。

二、健全制度,推动创建活动常态发展

我们坚持边创建边设计安排制度,边发展边创新健全制度,形成了创建活动常态长效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设标准体系。按照“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思路每三年研究确定创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摸索到规范。软硬件建设从以前的“四有标准”发展到现在的“八有标准”。即:标志明显、场所国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经费保障、台账详实、成效明显;场地规范从以前的“一室”拓展到现在的“三室”,即办公室、实验室、成果展览室。目前全区劳模创新工作室70%达标。

二是激励长效体系。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大格局中行进评比表彰,并根据“劳模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改善、发明创造、创新成果、绝技绝活、技艺演示、人才培养等数量进行考核表彰。在表彰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同时授予“工人先锋号”,并给予物质和经济奖励。2015年,针对全区“倪皎荣、冯作强”等5家具有特别突出成果“劳模创新工作室”分别给予2万元奖励。对连续三年没有改善和创新成果的实行摘牌。

三是技能竞赛体系。全区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劳模工作室成员技能竞赛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以提高成员技能素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落脚点,从抓基础入手,从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业务技能入手,从解决本单位生产经营中“急、难、新”问题入手,找准技能竞赛切入点,优化竞赛过程管理,细化竞赛目标,注重竞赛效果,把成员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近期,区总申报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实施“职工技能免费培训”计划,命名表彰十名“连云巧匠”等活动,激发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不断增强学技术、练绝活、强素质、争一流的热情及自我价值在更深层次得到实现。

三、注重服务,着力激发创建内在活力

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排忧解难,做好服务,使创建活动在解决困难问题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一是帮助工作室解困克难。把帮助劳模创新工作室解困克难和推动工作室规范运作、提档升级作为各级工会的重要职责,积极协调和构建“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各方协作、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我们按照“创建新的、规范旧的、升级好的”思路,每次评出新劳模后,及时跟踪抓创建,对运行不够好、工作有困难的,及时解决问题、规范指导,对作用明显、成绩突出的,及时表彰奖励。

二是搭建好交流互鉴的平台。依托工会平台,每年以劳模名义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推动劳模之间、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间学习交流、研讨互动、成果共享;依托互联网+,建立微信群、QQ群、劳动竞赛简报等,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资源共享空间,发布信息、交流创意、推广经验;依托全区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节能减排等活动,搭建学习劳模的课堂、切磋技艺的赛场和展示成果的舞台。

三是当好成果转化的推手。在企业、行业推广运用基础上,每年组织一次全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收集汇总工作,从中筛选“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合理化建议”等项目向省总、市总推荐,全区先后涌现出省劳模张立祥,带领渔民探索“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海参沉箱养殖”、“利用紫菜养殖伐架进行江蓠养殖”等养殖项目,拓宽了致富新途径,增加了渔民收入;连云港久和混凝土有限公司汽修工李国林被市评为“2013年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先进个人”、 江苏阳云丰服装有限公司维修技工李正河荣获市第三届职工十佳先进操作法等,有效推动劳模及劳模工作室成员的技术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