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区教育工会: 把握教师精神需求,筑牢师德建设基石

发布日期:2017-09-11 浏览次数:作者:jygh 编辑: 审核:

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上曾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师德建设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开展教师心理研究,明确教师精神需求

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建设,才能使之内化为教师的需要、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呢?鉴于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师德建设道德应该从探寻教师的心理需求入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搭建多层面的师德建设平台。

国家出台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指出,健康的教师心理主要包括:能积极地悦纳自我,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热爱教师职业和学生,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

以此为指导,连云区教育工会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开展问卷与访谈,梳理出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由社会分工比较而产生的生活观念偏差引发的工作情绪消沉;②由教育责任重大而导致的教育行为趋于免责化;③由学校管理中不注意心理感受而引起的与领导软对抗和跟同事不合作;④由教育追求完美而引发的对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

针对发现的问题,区教育工会与教育系统党政密切配合,在完善师德标准、考核、奖惩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师队伍软管理策略:

1.依托党政工作会议开展学校管理团队培训,提高管理过程中对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关注,促进学校管理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疏导相结合,将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2.依托区心理健康工作室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心理辅导教师资源,通过印发资料、开展团队心理疏导,努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品质,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困难;邀请专家开展“教师职业规划和心理资本提升”讲座,指导教师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个人专业发展中的瓶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追求和精神境界。

3.组织学校工会主席参加“学校管理与民主协商”专题培训,探索学校民主协商的意义和实施办法,以系统思维建设“以教代会保障制度制定民主化,以民主协商及时化解管理过程中的矛盾,以民主评议促进学校管理”的一体化民主办学参与体系。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典型引领方向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连云港市教育工会周跃峰主席也多次指出,工会工作要体现工会特色,在师德建设方面,党政工作主要通过制定标准、实施考核与奖惩,工会则主要是通过树立典型、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从教风尚。

为了落实教育部和上级工会的精神,连云区教育工会与市教育工会、区总工会密切配合,积极搭建师德建设平台,树立师德典型,交流优秀教师从教体验和心得,努力引导教师提高职业认知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在众多师德建设活动中,逐渐积淀出效果明显的活动主题。

1.师德主题宣讲活动。每学年根据师德教育主题开展“点赞身边人”优秀教师事迹巡讲活动、“我的家风故事”宣讲活动、“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行知伴我成长”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教师把工作与生活相融合,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

2.教工之家建设。根据上级工会文件,出台教工之家建设标准,要求学校教工之家建设把读书、交流、休闲、健体功能相融合,让教师工余有高雅去处、有高尚活动。市教育工会、区总工会对板桥中小学、宿城小学教师食堂和宿舍进行考察、援建,解决了乡村教师的食宿问题。

3.开展教职工健体活动。区教育工会依据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每年定期举办教职工运动会、羽毛球比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万步有约”健步活动,提倡“健康生活,阳光育人”每天一小时健身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4.评选先进典型。积极组织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示范岗和标兵、师德先进和模范推选,开展区总工会“五十佳”评选,配合教育工委开展“连云好人”推荐,组织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让先进人物推选过程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相互欣赏的过程。

三、开展多元师德评价,保障师德发展动力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在众多的激励措施中,教师看重的首先是工作评价,即工作价值能否得到不同层面的认同——价值认同是教师发展持久的内驱力。

针对师德评价的过于主观、评价渠道较为单一现象,连云区教育工会积极与教育科研部门、学校工会合作,努力构建系统、多元的发展性师德评价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驱动力。

1.与教育局科研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师德评价量表》,提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评价工作,提高学校关于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预知性,梳理、明确了可供学校借鉴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2.与学校合作,在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学校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家校互动平台,把师德、师能评价向社会扩展。

3.加强对学校工会工作指导,大力开展教代会内涵建设,提高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升民主评议校干结果的使用水平,增强教师与学校管理层的互动,化解工作中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性发展的,道德是人类共同需要的产物。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教师和现今师德状况表明,教师个体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需求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群体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其存在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个体的心理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社会的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外在动力。因此,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以教师个体的心理体验和群体的精神需求为基础,多角度搭建活动平台促使教师建立与社会相关层次建立联系,从而使之深刻体会师德的意义、内涵,从而产生认知和行为的驱动力。

(连云区教育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