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不能“浮在基层”

发布日期:2023-08-22 浏览次数:作者:赣榆区总工会 编辑:伏在江 审核:伏在江

为了更好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工会的繁重任务,各级工会领导和工会干部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和职工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忧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同时也为各级工会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少数工会领导和工会机关干部,调查研究没有“沉”到底。有的准备不足,提腿就去,去哪调研什么怎么调研一概心中没有数,是无目的的“漫游”;有的调而不研,虽然人到了基层,但坐不下板凳也说不上话,只当听众观众;有的过程简单化,浅入浅出,只要按照流程走,跟着套路来,时间越短过程越简单越好,完事了赶紧走人;有的受官僚主义思想影响,在调研点上,只满足于听听汇报、看看材料、作作报告,最后发表一通既无错处也无用处的所谓“指示”。

职工群众把这种现象叫做“浮在基层”。

这种“浮在基层”作风,其危害并不可小觑。

其一,在基层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职工说,“像这样光‘下来’不解决问题,还不如蹲在机关不出来”;其二,影响甚至干扰了基层的正常工作。为了接待上级来调研,下面都要围绕调研课题,对调研行走的路线、参观的点位、需要介绍的重点,都要精心安排。调研期间一定要陪,不陪就“不近人情”,陪转、陪看、陪餐。导致基层工会不得不将一些大的活动安排到大礼拜;其三,降低了工会机关的决策效果。职工群众都认为这种调研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就是在走形式,给基层带来了消极的“示范”。况且由于调查不深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得不到实情、近情、全情,只凭接待人员口中讲的、汇报材料上写的,必然导致决策上的盲目性。

调研就象一座桥,连着党心与民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形式主义,在调查研究上多下点真功夫、苦功夫,各项工作才能接地气,解民忧得民心。要解决“浮在基层”的问题,就要既“身入”,又“心入”。职工群众并不反对上级工会机关干部下基层,而是不欢迎“浮在基层”的干部。因此,各级工会领导和工会机关干部要学习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干部,骑着车子、卷着裤子、带着本子到基层,入厂矿、进车间、到班组,与职工面对面,拉知心话,伏下身子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只有这样,职工群众才欢迎你,理解你,信任你,支持你,才会把你真正当成自己的“娘家人”。

(伏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