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南云台林场王习国:大山里的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3-09-26 浏览次数:作者:云台山景区工会 编辑:王三祥 审核:肖叶
在连云港南云台林场崇山峻岭的大山里,有这样一位年青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回场创业,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林场,报效生他养他的这片大山。10多年来,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先后开发高山云雾茶、野生橡子酒、天然灵芝、野生山茶油四大林下经济产业,为南云台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仅开发的高山云雾茶产业就为林场职工年均增收30000元,并带动周边乡镇600多户居民致富。他就是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市、区云雾茶、野生橡子酒非遗传承人、南云台林场孔雀湖茶场总经理、共产党员——王习国。
王习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从小在山里长大,他的爷爷、父亲都是林场的林业工人,又是制作云雾茶的行家里手。小时候的他经常看着父亲手工制茶,艰难地养活一家人。从那时起,王习国耳濡目染父亲付出的苦和累,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学好本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008年6月,王习国大学毕业,望子成龙的父亲,原本让他走出大山,在城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他毅然选择了回到大山里创业。期间,面对父母及家人的不理解,他再三劝说,父母最终拗不过他,勉强同意,前提是创业可以,要钱没有。就这样,王习国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当时,他看到林场职工靠手工小作坊制茶不但产量低,且收益少。能否把这些职工家及附近乡村居民的散茶收集起来,办一个制茶加工厂,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这样一来,既能增加职工收入,又能解决职工居民卖茶难问题,自己也能增收。带着这样的想法,王习国开始筹划开办茶厂的计划。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四处奔波,向亲戚朋友借及银行贷款凑足了20万元,于2009年9月开办了连云港市天源茶业有限公司,并于第二年承包了场里200多亩茶园,同时还与职工及周边乡村居民签订收购鲜叶协议,用新购的茶叶生产设备进行统一加工销售。
期间,为了提升叶茶叶质量和打开销售市场,他白天跑市场,晚上还要学习茶叶制作技艺,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他顺利注册了自己的“天源”牌茶叶商标,实现了当年赢利28万元,不但还清了债务,还略有盈余,尝到了第一桶金甜头的他,从此拉开了他人生追梦的大幕。
自2016年以来,王习国通过扩大生产,以“公司十自有基地十茶农收购”的模式,不断创新产品品种,生产的高山绿茶、红茶由于质量好、价格优,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连续10年年产值均达800多万元以上,年带动600多户职工居民致富,生产的“天源”牌云雾茶连续多次在省市名特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他本人也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乡村振兴技艺师和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富起来的王习国总是想着自己富了不算富,全场集体、职工富了才算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大山的儿子,也是林场养育了我,我要尽自己所能,为林场和职工致富贡献力量”。王习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9年6月,他被南云台林场聘为孔雀湖茶场总经理。自上任的那天起,他把自家的产业交给了父亲和妻子打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孔雀湖茶场的扩大再生产上。5年来,他利用林场的2000多亩高山茶田,实现从“茶杯到茶园”全新产业链调整,充分利用荒山荒地以及老茶园分类指导建设无公害茶园基地,改造老茶田,更新新品种,探索实施茶叶与果树套种技术,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云台林场现有森林资源32000亩,为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向资源要效益。2020年3月他以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载体,大胆提出了开发高山云雾茶、野生橡子酒、天然灵芝、野生山茶油四大林下经济产业计划。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南云台林场的四大林下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创年产值近1000万元,其中野生橡子酒还填补了省内空白。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王习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所开发的林下经济产业走在了全省前列,其中高山云雾茶先后多次荣获省市金奖,他自己也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一批林草乡土专家,云雾茶、野生橡子酒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等荣誉称号。